第0367章 初现盛况-《少帝成长计划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自汉室立这二十多年间,关中总共经历了三次大丰收。

    巧合的是:这三次丰收,全都是在孝惠皇帝驾崩,吕太后掌权后的八年间出现。

    那三年,关中的粮价都是什么水平?

    ——孝怀皇帝四年,关中平均亩产四石出头,粮价暴跌至六十钱一石!

    至于粮商从百姓手中收购的价格,更是曾出现每石四十五钱的白菜价。

    这还不是最惨的一次。

    ——当今二年,关中再次大丰收,平均亩产隐隐向四石半看齐,关中粮价一夜之内,跌破了五十钱大关!

    相应的,粮商们的收购价,也是冲着三十钱飞奔···

    今年,关中几乎必然会迎来一次平均亩产四石以上的大丰收,按照每家每户都有百亩田来算,就是人均收获粟米四百石。

    但相较于孝怀皇帝四年时的场景,今年,关中百姓的日子,必然会好上十倍不止···

    当年,关中农户收获粟米四百石,一个十五税一的税率、百二十钱的口赋,就要去掉将近五十石!

    剩下三百五十石卖到粮商手中,也不过价值一万零五百钱而已···

    按一家五口人算,一年的口粮是一百二十石;而丰年的粮价,会在秋收之后的来年开春,百姓要买口粮时回涨到七十钱左右。

    就这样,一个大丰年赚下的一万零五百钱,光是这家人的口粮,就要花去将近八千五百钱。

    剩下两千钱,够干什么?

    一家五口人,柴米油盐酱醋茶,逢年过节添置新衣,能够用就不错了!

    这也是封建时代的大多数时候,百姓的生存现状——丰年,往往并不意味着发了笔财,而只是意味着这一年,九成九以上的农户能保证不挨饿。

    今年的状况,无疑就是让所有封建时代的农民,都趋之若鹜的状况了。

    同样是每家每户都四百来石粟米,但税率,却很有可能会延续去年‘三十税一’的比例,也就是大概十三石粮食。

    口赋更是被当今刘弘一纸诏令,无限期降到了每人每年四十钱,算下来一家五口上缴的口赋,也就是两石粟米左右。

    四百石粟米,交完税赋,百姓手里还能剩至少三百八十石,能从少府换回足足两万八千五百钱!

    而一年的口粮一百二十石,从少府按每石九十钱买,也就是一万零八百钱;百姓手里,还能剩下一万七千多钱!

    这意味着什么?

    光是拿孝怀四年的丰收,和今年的丰收对比,关中百姓‘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’,便从当年的两千钱,涨到了今年的一万七千钱!

    涨了足足八点五倍!

    要是再算上年初,关中百姓从冬小麦上得到的‘额外收入’,这个比例甚至很可能达到二十倍!

    孝怀皇帝四年,到现在才过去多久?

    不过六年而已!

    六年之内,准确的说是在过去这短短的一年,汉室百姓,起码关中百姓的年平均可支配收入,便暴涨了二十倍以上!

    这样的盛况,是整个汉室历史,乃至于整个神州大陆头一遭!

    看着口袋里从未出现过的一枚枚铜钱五铢,关中百姓终于反应过来:粮食保护价政策,或许并不是只简单起到‘稳定粮价’的作用。

    自然而然的,关中百姓的皇帝刘弘的信任,也是嗡时暴涨。

    说起来,在华夏上下两千年封建历史上,刘汉皇帝,几乎算是最好骗老百姓的马甲了。

    放在其他任何一个时代,都绝无可能成功的操作,在汉室却往往会有一半以上的成功机会。

    比如某位爷一封罪己诏,就硬生生把天下群雄并起、遍地农民起义的末世之相,重新拉回了正轨。

    说到底,还是老刘家的皇帝们,把‘爱民如子’的人设立的太好、太坚固了。

    ——刘邦入关中秋毫不犯,与民约法三章!

    ——惠帝刘盈在位不过七年,便得谥‘惠’!
    第(2/3)页